原来是这样的,打破以前的认知..
你以为一个国外的小偷都会遇到柯南那样的劲敌?非要练就怪盗基德的身手,又是变装又是易容大费周章,最后才能成功偷窃?
不好意思还真不是,大多数小偷的行动可能简单粗暴让人失望:
他们一般都是:第一步,撞开大门或者敲碎窗户;第二步,来到这幅名画面前,拿走它;第三步,逃跑。
搞了半天就是拿个榔头一个锤子的买卖?
这么粗暴的吗???这不科学吧??博物馆的安保还有啥用??
虽然很难以置信,但这就是多数欧洲的博物馆失窃的现实。
美国作家爱德华·多尔尼克曾经写过这样一本书——《是名画总会被偷的》,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。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,记录了真实的名画偷窃史,也顺带便吐槽了欧洲菜鸡的保全系统。
蒙克的这幅经典作品《呐喊》,想必大家都知道。1994年2月,《呐喊》就遭受过一次令人啼笑皆非的偷盗事件。
当时的挪威正在举办冬奥会的开幕仪式,于是挪威国家美术馆就想把《呐喊》这个大宝贝拿出来向全世界好好展示一下。
结果没想到,乐极忘形的博物馆忘记加强名画的安保措施,竟然任由几个男人,加一个梯子一把榔头,就大摇大摆的进入博物馆带走了名画。
就算盗贼粗鲁的用锤子敲碎了窗户玻璃,造成了警报,却被当时粗心的警卫误认成了警报器的常规失灵,然后安安心心的关闭了警报铃声,任由小偷们大摇大摆的进去偷窃。
事后警察检查监视器时才发现,整套作案过程花了不到60秒,这幅价值7200万美元的名画就被小偷卷走了。
最讽刺的是,这几名小偷还在现场留下了一行潦草的字迹:“感谢简陋的保安系统。”
真......太耻辱了......
幸运的是,在出动了多方警力后,《呐喊》终于被找了回来。
如果1994年的偷盗事件还能被认为以,年代久远+设施简陋+民风淳朴(毕竟当年的博物馆馆长在面对记者采访是说:“我们没想到窃贼居然会从破碎的玻璃窗里爬进来,窗框上还残留着很多玻璃渣子,换了是我,绝对不敢从那中间钻过去。”)等原因各种甩锅。
但是在10年之后的2004年,《呐喊》竟然又一次被盗!
回顾这一次的偷盗,阿其实应该称之为抢劫:一些蒙面大盗持枪冲进博物馆,用枪杆子抵着保安的脑袋,轻松偷走了《呐喊》和《圣母》两幅名画,然后再次顺利开溜。
这???保全系统怎么和十年前没什么两样???
据有目击者称:“这些画只是用绳子挂在墙上。只要用力拉,绳子一断,画也就可以拿走了。这些劫匪就是这么干的。”
阿这...这不偷你偷谁呢??
幸运的是在2006年,警察终于给力的一回,找回了这两幅失踪的名画。
但也有小道消息称,并不是挪威的警察大发神威,而是卧底和窃贼街头洽购,最终以75万美元赎了回来。这其中的真真假假就不得而知了。
听完《呐喊》反复失窃的故事,是不是让人大跌眼镜???
拍卖会上动不动就身价几百万,上千万的名画,安保措施竟然搞得这么差??怎么会保管的如此简陋?
还别说,真的是因为穷。
首先当时博物馆雇佣的安保人员,大多数连普通工作都找不到的人,别指望他们有什么特殊能力,基本就是装饰。(甚至加德纳博物馆失窃的时候,小偷半夜扮成警察来敲门,保安也毫无防备的开门,毫无防备被捆绑......)
其次,多数的名画,就算有上保险也不会上盗抢险,就拿英国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的管理者为例,他们就认为“不能两次把国库的钱花费在同一件事情上”。
如果想要提升美术馆的安保系统,就势必需要花费大量金钱,而这又与美术馆建立的初衷是让市民欣赏相违背。思来想去之下,艺术品的安保问题就变成了次要,言下之意是:想偷就偷吧,我们的画多着呢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欧洲发生的艺术品偷盗事件可谓数不胜数。能被追回来的是幸运,追不回来的也是常态。毕竟在出国非常方便的欧洲,一不小心就能逃离警察地域管辖的限制,换个地方出售作品,绝非难事。
历史上其他大名鼎鼎的偷盗案:
伦勃朗《加利利海上的风暴》:3亿美元
1990年3月,和其他12幅超值艺术品一起从波士顿的伊莎贝拉·斯图尔特·加德纳博物馆失窃
一起被偷的还有伦勃朗《穿黑衣的女士和先生》
拉斐尔的《一个年轻人的画像》 价值8.5亿美元
1939年从波兰克拉科夫的Czartoryski博物馆被盗
毕加索的《鸽子与豌豆》:价值2800万美元
在2010年5月从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被盗
可怜梵高这些作品都被偷过
达·芬奇的《蒙娜丽莎》又怎么会被人忘记呢
1911年就惨遭失窃
免责声明:本文内部分内容来自网络,所涉绘画作品及文字版权与著作权归原作者,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评论
全部评论({{ paginate ? paginate.total : 0 }}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