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小孩,只是他们忘了。 ——《小王子》
8分钟,
没有一句台词,
这部动画短片,
在发布后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,
就冲到了260万次的播放量。
▲
没有那些高深的道理,
展现的只是我们
普普通通的生活。
清晨,正如我们的父母,
给孩子一本本装好书本。
小小的书包与装不完的书本,
开始了父子一天的日常。
孩子满怀期待地奔向父亲,
毕竟这是上学的的第一天,
心中幻想着学校的模样,
却被突如其来的书包压坐在地上。
整个世界像极了一台精密的仪器,
每个人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件;
为着“生存”奔忙着。
看似秩序井然,实则苍白无力,
没有个性,缺乏自我,随波逐流;
大家都只是漫无目的地生活着。
然而人群中却出现这样的异类,
孤身一人站在市中心的绿岛上。
一个不向生活屈服,格格不入
仍然坚信着自身梦想的拉琴人,
在街角奏出优雅的乐章。
而这位老爸面无表情,
递上孩子的书包,似乎在说:
“学校才是你该去的地方,
这个追求梦想的人,
不过是被社会抛弃的异类。”
▲
镜头切换到了对比的手法,
不一样的环境,熟悉的场景;
等待父子两人的究竟是什么呢?
可能谁都不知道......
小家伙虽然不情愿,
但还是乖乖来到学校,
从ABCD开始学起,
当他在纸上画下路上见到的拉琴人,
期待地盼望老师的夸奖,
老师却指着纸上的ABCD,
“这才是你该学习的东西。”
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,
被磨平棱角,
慢慢褪去原本的颜色。
直到有一天,
老爸发现自己也变不回原来的模样。
不一样的场景,
同样的“富士康流水线”似的作业方式,
孩子们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编程;
直到他们彻底成为传统的“大人”们。
同样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,
哪哪都不需要个性,
如同不会差错的打字机......
我们要学会的只是,
如何“整齐划一”地融入这个世界。
那些所谓的创造力,
那些在学校的作画;
在大人们眼中,
似乎只不过是——
“不务正业”的麻烦罢了。
于是,每个孩子身上
蕴藏的巨大潜能,
就这样被成人无情地磨灭了。
在一次又一次的纠正中,
我们终于屈服且习惯于在
在卷子上填写的——
那些所谓的“标准答案”。
▲
亚历桑德罗.佐渡洛夫斯基曾经说:
在笼子里出生的鸟,
会认为飞翔是一种病。
当父亲翻到下一页的作业时,
看到了孩子表现出的创造力,
内心有说不出的五味杂陈。
爸爸幡然悔悟,
他灵机一动,
牵着孩子去看最感兴趣的事物。
不曾想,
曾经的绿洲早已空空如也;
那个一直坚守的追梦人,
早已不在。
或许他也像其他人一样,
最终屈服于毫无生气的体制。
小家伙的情绪跌倒了谷底,
扭头要走。
然而,这个时候父亲
却做了一件伟大的事。
他站在“绿洲”上,
声情并茂地拉起了提琴。
丝毫没有顾忌旁人的“冷眼旁观”。
这一举动,
也得到了孩子深深的认可,
父亲终于找到了自己原来的模样;
故事也这样在平淡中结束。
这样一部平淡又开放的短片,
在 Daniel Martínez Lara和
Rafa Cano Méndez 导演手中,
没有一句台词。
▲
却通过人物表情和音乐节奏将
“社会如何扼杀人的创造力”
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上映不久,
就获117个奖项提名,
揽获64项大奖。
就像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中
关于体制的思考:
刚开始的时候,你痛恨它;
慢慢地,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;
最终你会发现你不得不依靠它生存,
这就是体制化。
然而,与之相反的,
蓝铅笔一直遵循的理念,
正如我们始终坚持着的——
“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,
而是把灯点亮。”
我们没有所谓的“标准答案”,
而是让同学们学会自己去找食吃;
学画画如此,人生亦然。
▲
如果你是不甘平庸的人?
不希望沦为社会上的“大多数”?
还想要精彩地“浪费生命”?
。
。
。
那么,
请加入我们。(笑)
免责声明:本文内部分内容来自网络,所涉绘画作品及文字版权与著作权归原作者,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评论
全部评论({{ paginate ? paginate.total : 0 }})